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消息,6月13日以来,我国出现了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截至7月12日,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覆盖国土面积达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

连日以来的高温天气下,多地已经出现了热射病。仅在7月10日当天,四川华西医院就收治了3名热射病患者,其中1人因病情危重去世,2人被送往重症监护室抢救。

多地持续高温热浪天气的同时,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洪水多发,尤其南方暴雨过程多、降水强度大。其中,降雨呈现出南北两条多雨带的特点,在南方,珠江流域的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的最多,在北方,辽河流域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的第二多。

专家预测,预计今年盛夏,局地出现极端强降水的概率较大,同时,部分地区或将出现极端高温事件。“水深火热”的天气令不少人困惑:今年的气候为何如此极端?

高温范围广,南方暴雨多,今年的气候为何“水深火热”插图

7月14日,江苏淮安市民避暑纳凉。
近期极端高温天气为何频发
眼下,我国多地正在持续极热天气,全国高温地图持续冲上热搜。
7月6日,四川实时气温热过吐鲁番,并产生了当天全国最热的三个城市。13日14时30分,上海徐家汇站气温达到40.9℃,追平自1873年有气象纪录以来的最高气温纪录。此外,重庆江津、浙江天台、陕西安康等站的气温在近日来也突破40℃。
目前,全国共有7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其中河北灵寿(44.2℃)、藁城(44.1℃)、正定(44.0℃)和云南盐津(44.0℃)日最高气温达44℃以上。
在国新办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亚伟介绍,入汛以来,全国平均气温为15.8℃,比常年同期偏高了0.7℃,这也是历史同期第二高。6月,我国平均气温21.3℃,较常年同期偏高了0.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也显示,今年6月至7月12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5.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大范围高压异常的维持是我国近期极端高温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以四川为例,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该地大部分区域盛行下沉气流,气团从高空到低空的绝热下沉增温,导致近地面气温明显升高。同时,下沉气流导致晴朗少云的天气,太阳辐射增强,也使地面气温升高。此外,高温会诱发一些区域发生骤旱,土壤湿度快速下降会进一步加剧高温的强度,使得一些地方容易出现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高温天气。

高温范围广,南方暴雨多,今年的气候为何“水深火热”插图1

7月14日,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上海中心城区、浦东、闵行等地的最高气温达到40℃。
除了大气环流异常的原因,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丽霞提示,还需关注中国地区高温天气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关联性。
今年6月中旬以来,北半球多地出现持续高温热浪事件。我国天气系统的上游地区,特别是欧洲地区,高温不断突破历史纪录——6月13日,西班牙中部和南部地区最高气温突破40℃;18日,法国多地高温破纪录,70多个省份发布高温预警;19日,德国出现破纪录高温天气,勃兰登堡州发生森林火灾。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约0.4℃,为1979年以来最高,其中俄罗斯北部、欧洲西部等地偏高2℃以上。与历史同期相比,本次高温热浪事件在欧洲、东亚、北美多地同一时段最高气温打破历史极值,影响范围广,但影响程度不及2003年高温事件。
高温天气持续,人们不禁发问:今年的高温是否来得过早,是否异常?
国家气候中心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范围持续高温事件典型年份有2003年、2013年、2017年等。总体看来,今年的高温事件开始时间早于上述3年,但持续时间和历史极值站数目前还不及这3年,影响范围和单站最高气温虽也不及2017年,但已超过了2003年和2013年。
张丽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地区高温事件的发生强度、持续时间及发生频率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发生时间也有提前的趋势。不过,以此次高温影响巨大的新疆地区为例,其夏季高温天气发生时间可以是6月1日至8月15日之间的任何一天,因此,还不能说今年的高温来得过早,应该属于发生在正常的时段内。
王君认为,今年以来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气可能为极端异常天气,但具体的异常程度需要与历史平均状况进行详细比较和评估之后才能确定。极端高温天气可能会对当地的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小孩的身心健康、森林防火、农业生产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等带来一定的风险。
平均降水量201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在持续高温天气到来前,我国南方暴雨也带来多重灾害。
自入汛以来,我国共出现了18次区域性的暴雨过程,华南及福建等地偏多了两成到一倍。广东、广西的降雨量为有气象纪录以来最多,粤中、桂北、闽北降雨量超过了1200毫米。近日,今年首个登陆的台风“暹芭”及其环流云系又给多地带来了大范围的强降雨。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亚伟近期提到,自3月17日入汛以来(至7月8日),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80.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0.7%,为201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目前,洪涝灾害造成死亡失踪40人,受灾2180.5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647.6亿元。

高温范围广,南方暴雨多,今年的气候为何“水深火热”插图2

7月14日,重庆市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市民防晒出行。
南方暴雨过程多,华北黄淮等地则持续高温,有网友形容,仿佛经历了“水深火热”。在四川、陕西等地,甚至还出现了旱涝急转的情况。
旱涝急转,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流域在前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且已出现旱情的情况下,紧接着在短期内发生高强度降水并形成洪涝的气象水文事件。由于自然状态转换急剧,时间短、降雨强度大,容易引发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河水入侵、内水难以及时外排等现象,给水旱灾害防御带来极大挑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飞表示,今年汛期降雨情况受大尺度气候背景的影响,包括热带太平洋持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偏早和位置偏西等因素影响。
目前仍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不仅为今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及我国雨季进程偏早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也影响了6月以来发生的高温。
张丽霞说,海温确实是影响高温变化的重要强迫因子之一。科学研究曾指出,拉尼娜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增强,使得中国地区高温日数偏多,强度偏强。除了拉尼娜,中纬度罗斯贝波也是高温热浪的可能成因。
此外,国家气候中心还提到,我国气候异常还受其他海区(如印度洋、大西洋等)海温变化,以及积雪、极冰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其演变和气候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气象部门将继续加强监测预测,及时滚动订正气候预测意见。
国家气候中心汛期值班首席袁媛称,预计今年盛夏(7月至8月),我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季节内气候变率大。
中科院大气所多模式集合预测最新结果则显示,2022年盛夏(7-8月)我国降水的主雨带将落于河套东部、华北大部分地区和东北地区南部,降水偏多可达2~5成。黄河中下游、海河、辽河流域多强降水过程,局地出现极端强降水的概率较大,可能发生洪涝灾害,需要保持警惕并提高防范意识。同时长江下游地区降水偏少2~5成,易出现高温干旱,部分地区可出现极端高温事件。
全球极端天气或将常态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之为“全人类的红色警报”。
上述报告还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全球(极有可能)和大多数大陆(很可能)观测到的极端高温强度和频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对中国区域极端温度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变化的影响可以显著地从自然变率中区别出来。
张丽霞说,温室气体除了通过温室效应直接导致大气升温之外,还可以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致使高温增加。例如,温室气体增加,大气变得更加稳定,不利于对流发生,无降水天数增加,无形中增加了夏季高温的发生风险。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热岛的强度明显升凌辰线报网高,进一步助推了我国一些城市夏季高温天气增多增强的趋势。
由于高温天气的产生是天气环流影响的直接结果,科学界试图区分热力变化(全球增暖背景)和动力变化(大尺度环流变化)对高温事件的影响。针对中国以往极端高温个例的归因研究指出,热力变化贡献对高温的影响占主导,且热力变化对极端高温事件的贡献会随着事件的极端性增加而增加。
王君则表示,目前全球多个地区的极端高温天气都发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不过,若干次极端高温天气并不能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在加剧。关注这一问题,需要仔细分析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
“但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随着未来全球气候进一步的增暖,极端高温天气的发生概率和强度都将有所增加”,王君说,当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到达一定的幅度,目前一些极端高温天气可能会常态化。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曾到。中国不同地区年均气温都表现为增加趋势,增温幅度具有一定区域性特征,北方地区增温幅度大于南方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新疆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增温较为明显。中国区域平均年降水量都呈现增加趋势。中国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在21世纪中期将增加6.5%~7.2%,其中大部分地区降水都表现为增加,中等排放情景下内蒙古西部至新疆东部以及南部、广西至湖南南部为增加的大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