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七雄并起。与东方六国相比,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军事实力都具有一定优势,其农战结合的政策使得秦人比纯粹的农民更加能适应战争环境。
秦国的商业在列国之中不是最发达的,但秦人的体力和技能比列国更胜,再加上生产活动和军事活动的一致性,秦国强盛只是时间问题。
关于秦国强盛的原因,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讨,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进行过讨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理位置、经济、生产、军事等方面尝试进一步探讨。
一、地理优势
甘肃天水及其周围地带是秦人的发祥地,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点,呈四塞之固。自西向东的渭水穿流而过,滋润着秦人的龙兴之地。
秦国的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足,夏天不会太过炎热,冬季也不曾过于寒冷,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略要地。从先秦到南宋,秦地一直受人关注。
p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秦人的发源地在渭水上游。渭水河谷之中分布着不少小型盆地,是在河水常年冲积下形成的,地势平坦,适宜水草生长,是农牧渔猎的好地方。
p毛家坪秦文化遗址能够反映当时秦国的强盛,距此遗址不远便是天然的古坡草场,这是秦人畜牧业发达的重要牧场资源之一。
秦人一开始的封地就分布有广袤的牧场,秦人也以此为基业,利用畜牧优势,开创宏图伟业。
早期秦国另一个重要发源地是西犬丘,也是一方沃土。疆域内盛产盐、马,发展农牧鱼盐都适宜,秦国的发展耿介势不可挡,如虎添翼。
p综上可知,关中上游是秦国的发源地,东面是险要的六盘山,南方挨着西秦岭,西向背靠青藏高原,北上则为黄土高原,进可攻,退可守。
p秦国城中,渭水及其形成的一众支流冲积,形成数个大小不等的盆地,此间农牧渔猎都能够经营。
p西汉水的上游又盛产盐井、良马,秦人在如此形胜之地世代耕缀,最终能在中原称雄实非偶然。
进入关中并将巴蜀之地兼并以后,华夏形胜之地更是尽在秦人掌握中。
《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到陕西的重要性,巴蜀之地的险要前人多有提及,秦国将川陕之地尽握,实际上握住了南北地区的命脉。
由此可见,秦国虽与中原诸国有距离,文化上相对落后中原,但秦国的地理条件具有一定优势,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军事作战,都有长处可寻。
二、经济优势
与列国不同的是,秦国的经济是农牧渔猎相结合的综合型经济。第一,农业。从秦之字形来看,“秦”从禾,可知秦人很早以前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说文解字》中提到,秦国是伯益之后的封国,土地十分适宜种庄稼,于是称为“秦”。
学者徐中舒认为,“秦”字的甲骨文、金文看起来像是抱杵舂禾的形态,可见其农业的发展状况。
秦国农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秦国早期,也就是秦人发源地的农业发展;二是秦国在关中定都以后的农业发展;三是秦国兼并巴蜀之地后的农业发展。
《诗经·秦风》有言:“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阪和隰反映出早期秦人居住在河谷之间小型盆地的情形,秦人在山坡上种植漆树、桑树,平地上则种植栗树、杨树。
流经秦地的渭水、秦水、西汉水上游的地形决定了秦国人早期的农业生产状况。
想要发展农业,生产工具非常关键,早在春秋时期,秦人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诗经·秦风·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朱熹对“驷驖”的解释是四马都是黑色,像铁一样。
秦国刚刚建国之时很可能已有铁器出现,虽然现今未有秦国早期铁器出土,但春秋时期秦人使用铁器已有确凿的证据。
早期秦国的环境决定其农田面积较小,种植规模不大。
秦的发源地在群山包围之中,适宜农耕的只有渭水上游及其支流所经的河谷地带,而河谷的地貌特征使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农田规划,而且常常会有水患发生。
因此,秦国早期农业不十分发达。他们不是纯农业的部族,经济形态表现为农牧渔猎互相结合。
此期秦国是否存在农耕尚不能断定,没有充足的考古资料能可证明,不过诗经中相关记载能够证实秦国早期已出现桑蚕业。定都关中以后,秦国农业得到飞速发展。
关中地区沃野千里,地势平坦辽阔,且秦人此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在商鞅变法的改革下,秦国对土地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最主要的是井田制的废除,极大激发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
关中土地尽握,加上兴修水利、铁制工具和牛耕方法的掌握以及土地制度的改革,秦国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秦穆公时期,晋国灾荒借粮秦国,秦输送粮食就是其农业发达最好的证明。
兼并巴蜀以后,水稻、水田也成为秦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牧业。畜牧是秦国最擅长的生产方式,据《史记》相关记载,秦地受封起于养马驯兽有功。
《诗经·秦风》中的十篇诗作也多与马有关,《秦简》、《通典》中也有不少关于秦国马匹的记载。
畜牧业在秦国如此发达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发展畜牧业是秦国祖先的传统,秦国从尧舜时代开始就世代以畜牧为业,祖先非子更是因为擅长养马成为周朝附庸。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识马者——伯乐,也是秦国人。>其次,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战事频繁,马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工具,商周考古发掘的车马器、殉马证实了这一点。
最后,由于秦国的疆域与戎狄临近,难免会受到西戎的影响。其四,秦国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秦人的发源地在今天天水市及其周围地区,群山环绕而中间夹有河谷盆地,是天然的牧场,十分适宜畜牧业的发展。时至今日,秦地的许多牧场仍然享誉中原大地。
第三,渔业。关于秦国人是否经营过渔业,有人持疑问态度。从相关文献和考古发掘来看,答案是肯定的,《吕氏春秋》和《秦简》中皆有与秦国渔业有关的记载。
秦国从事渔业一方面是受到先祖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与关中、巴蜀等地理环境有关。从《诗经·秦风·蒹葭》中可见秦地水草丰茂,是经营渔业的自然之地。
第四,狩猎。狩猎的能力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古今中外各部落的原始发展阶段都从事过狩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与山东六国相比,在狩猎方面更具优势。
由于秦国立国艰难,秦国人对田猎更加重视,秦几乎是靠自己实力完成立国的,而不是依靠周王的分封。
当时周平王将岐丰之地赐给秦国,秦国需将这片土地上的戎人赶走才能真正拥有,所谓分封不过空言。
三、军事优势
综合型的经济文化特点使秦国更能适应战争环境。首先,农牧渔业结合使秦人容易熟悉战争环境。
秦国人涉猎广泛,几乎什么都会,面对战争时也不会显得过于生疏,相比纯农业经济地区适应速度更快。
冷兵器时代,战争中更重要是拼人原本的气力,时间越早这种特征越明显。
秦国人在农忙之时从事农业,农闲则经营牧马,平时捕鱼、狩猎,身体素质和劳动进呢过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秦国的尚武文化也是在此种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秦人的尚武正是由其农牧渔猎相结合的经济形态决定的。
在综合型经济形态的影响下,秦人的身体素质、格斗技能得到日复一日地强化,其优势在战争中体现出来。
其次,纯农业经济要求稳定性以及对家族的重视,而农牧渔猎相结合的经济具有更强的流动性,更能适应战争环境。
周、齐、三晋都以纯农业的生产方式为主,其文化也是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的的和平主义文化,楚国虽然不是纯农业,但因信奉鬼神,不擅长军事作战。
秦国没有儒家的思想包袱,与戎狄的作风颇为接近,从东方迁徙至西陲,频繁的流动使得秦人更能适应战场的千变万化。
结语
在春秋战国的纷乱动荡中,秦国之所以能够崛起,与其固有的地理优势密切相关。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秦国形成了农牧渔猎相结合的经济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尚武的文化传统,使其在战争中相比东方列国更具优势。
综合型经济使得秦人体格强健、作战技能更强,迁徙的流动性使秦人更能适应战场,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秦国越来越强盛,成为最终赢家。
参考文献:《史记》《秦简》《诗经》《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