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持续提升中国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建设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强国的核心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现代管理基本制度得以确立,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企业逐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我国企业、产业和国家创新实力大幅增强,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大国。
企业经营
然而,我国企业仍然面临严峻的内外部挑战。内部方面,与国外领先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整体效能仍亟待提高,激励创新包容失败的企业文化尚未有效建立,企业子公司和分支部门中仍然存在信息孤岛,企业对创新能力和经济绩效的提升价值亟需进一步释放。外部方面,我国企业和产业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仍然十分严重,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任重道远;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以后,我国企业不但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也需要与“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相结合,深度融入和优化全球创新发展体系。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科技创新做出了全面系统部署,明确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明确基本规律,对我国企业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培育全球持续竞争优势,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
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目标,但是,纵观企业发展史,尤其是回顾那些对人类社会和产业进步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的卓越企业,必须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标不是单纯追求规模大、产值高或市场占有率高,也不单是追求单一市场或单一技术、产品优势,更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商业的本质是创造和传递价值,那些卓越和令人尊敬的企业,往往是将技术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机结合的企业。具体而言,企业经营管理要立足本土,面向全球,愿景清晰,使命高远,秉持企业家精神,有效把握和运用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一方面依靠艰苦奋斗和持续创新持续引领企业和产业技术跃迁,从而有能力、有效和持续地进行经济价值创造,另一方面也要承担社群与国家发展使命,推动全球包容可持续发展,赋能人的价值实现与幸福感提升。
无论是诸如微软、亚马逊、苹果、谷歌、杜邦、西门子、丰田、IBM等先发国家的优秀企业,还是如中国中车、中集集团、华为、阿里巴巴、腾讯、海尔、蚂蚁金服等正在走出国门影响全球的中国企业,他们具有典型的共同特征:不但在销售额、市值、市场占有率等硬实力上显著超越同一产业、同领域、同时代的其他竞争者,同时也在创新力、社会责任与影响力、公众信任度与尊敬度等软实力上拥有卓越表现。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他们据此实现效率、效益和品质领先,持续引领国内外资源配置、行业技术创新、全球产业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
70年来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改革经验
建国7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在波动起伏中不断探索、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时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加速转型,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国内外环境加速改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市场化竞争体系逐渐确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也正在通过创新驱动转型,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发挥中国企业的全球影响力。
70年来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提供了有益指导。这些经验主要有:(1)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管理和发展中的主导优势,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途径优化国有经济的经营管理效能和创新能力
企业运营模式
,是当前和未来企业改革的重点内容;(2)塑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微观经济主体是企业改革的着眼点,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活力与创造力的主要途径之一;(3)产权改革是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前提;(4)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健全企业管理体制和激励体系是企业良性运行、持续发展的基础;(5)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是企业塑造核心能力和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6)立足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与制度情境,积极应用国内外管理理论,建设和完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加强非技术要素的积累和运用,是企业赢得用户和市场的保证;(7)针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市场趋势的变动,及时和前瞻性地调整经营管理模式与方向,抓住国内外技术和市场变革的机遇,是企业持续引领技术和市场需求跃迁,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与模式
被誉为“创新的先知”的熊彼特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推动时代转型与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和典型模式随着历史阶段与时代转型而不断演化丰富,跨时代企业的实践探索也推动着人们对企业经营管理规律认知的升级与完善。
科学发现和突破要遵循基本的科学范式和科研规律,企业要想实现基业长青和经营管理的综合目标,更是要在遵循经营管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创造力。自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以来,管理学思想和管理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最为重要的社会学科之一。德鲁克在1954年出版《管理的实践》一书,标志着现代管理学的开始。之后,哈罗德·孔茨、斯蒂夫·罗宾斯等著名学者所构建的体系为管理知识体系的完善做出了杰出贡献,为全世界各类组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过去,企业往往通过经典的成本领先战略达成产销世界第一的目标,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伦理化的不断深入,知识与创新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组织成员更需要给予关爱与支撑。源自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以运营效率为导向、忽视人性的管理学思想和体系,在指导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和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显得难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思想必须由传统的运营导向转变为创新导向,重点通过差异化的定位战略和持续创新变革的发展战略,朝着基业长青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迈进。
研究与企业改革表明,中国作为兼具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特色的后发经济体,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集中体现为四个方面,也即战略制胜、全面创新、人企合一和自我积累。具体表述为,在充分发挥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全体员工和经营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构筑先进扎实的技术基础与管理基础,形成和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市场和社会所需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并增加企业的积累(如图1)。
优势战略制胜规律。也即需求导向,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优势战略制胜规律,强调转型时期的权变思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融入现有国际竞争体系时期,企业运用这一规律要遵循以下五个具体运营要点,也即:需求导向与遵循国家战略意图相结合;战略导向,长短期计划相结合;战略全球化;能力培植优先,能力与需求、任务相匹配;企业家超前战略决策和全员参与管理相结合。
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组合能够带来能力的积累和提升,而核心能力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战略是最重要的计划形式之一,是组织的一种总体行动方案,是为实现愿景和使命而作的重点部署和安排。明确而清晰的战略是使组织在竞争中取胜并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前提。战略管理则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方案,控制战略绩效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例如IBM的战略谋划重点经历了打孔机、计算机、电子商务到如今的智慧地球,确保其持续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领袖。而西门子的“战略之窗”工具使得西门子将社会经济大趋势、挑战与企业经营战略动态结合。杜邦公司的战略变革则有效推动了杜邦从炸药之乡向化学王国再到如今材料帝国的持续转型。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战略管理更应该关注长远思考,更加关注人类的未来,关注组织愿景,关注社会与环境效益。
全面创新规律。也即战略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规律。这一规律强调全员全要素全时空创新。在转型初期,要把握四个具体的运营要点,也即战略导向;组合创新;能力积累优先;重视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系统。
创新是国家、产业和企业持续进步的核心动力,也是企业领导者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创新与一般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不同,在于技术创新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甚至颠覆产业和价值链竞争模式。然而,由于创新存在路径多元化、涉及部门和环节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不确定性等特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面临着比普通的经营管理活动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高的风险。建国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创新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得益于我国在管理制度、思想、文化、市场等多方面的改革。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基础设施、技术能力、社会经济体制和文化的差异,改革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发达国家的创新模式大多是基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而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早期大多数基于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模仿和改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创新模式是典型的“3I”模式,也即经历了“模仿(Imitation)—改进(Improvement)—创新(Innovation)”三个阶段。然而,环境和市场是永恒变化的,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客户需要,必须以战略为导向,持续的开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培育和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如今我国企业对内面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外面临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亟需突破技术引进模仿和改进的模式,培育技术核心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同时满足乃至引领客户需要。而要保证这个中心任务得以实现,就必须持续地开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通过战略导向的创新机制和创新系统建设,同时推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激活组织与个体创造力,实现组织内外各要素的组合式创新提升,达到积累核心能力的目的。例如华为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重视研发投入
企业运营模式
,并通过制定《华为基本法》和财务制度、研发管理、人力资源体系等一系列战略导向的创新,来加速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为赢得5G和人工智能时代的竞争主导权提供了有效保障。